IDC时评:在美国禁令面前,华为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05
  针对美国商务部15日(当地时间)将把中国公司华为及其附属公司列入管制“实体清单”的消息,在沉寂2天之后,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于5月17日凌晨发布了一封致员工的内部信,他在这封信中提到华为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未雨绸缪,对未来有可能遭遇到的极限生存做了假设,且已经制定了相关预案。何庭波还将海思今天的作用比作是“备胎转正”。并表示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美国政府的管制“实体清单”颇有几分举全国之力誓灭华为的意思,据说特朗普为了获得支持,甚至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从战略层面去打压一家商业公司。但是反观海思这封内部信件,从行文方面却感觉华为的态度有力有节。让观者感受到了一个民族企业在面对残酷商业环境时的自信,然而这种自信所依托的实力,正是华为十余年来的未雨绸缪......
 
  众所周知,华为的产品体系十分庞大,而为其提供备件或有合作的厂商也是星罗棋布。在这其中,像思科,德州仪器,甲骨文,IBM和微软等高科技公司都来自于美国。但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以后,除非其政府许可,否则华为将无法获得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技术。美国这一招“釜底抽薪”可谓屡试不爽,其习惯于倚仗强大的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将先进产品技术以高价推向中国,一方面可以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而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中国庞大的市场对其产品技术进行验证,并在中国对标产品技术出现之前完成迭代。如此往复,使得中国很难出现与其竞争的对手。美国去年曾经利用这种办法差点将中兴打垮,由于禁止其获得美国公司的芯片、软件等产品和技术,导致中兴公司业务停摆了三个月,虽然最后双方和解,但中兴元气大伤,上半年巨亏78亿元。如今美国又故伎重演,对华为是否还能奏效?笔者以为恐怕未必。
 
  从短期效应来看,华为的供应链体系十分完备,且备件库存充足。短期内的产品供货不会因为禁售而中断。另外,华为每类产品的备件供应商都不止一家,且必须包含非美公司,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立即更换,这就保证了在库存备件消耗殆尽之后,华为产品仍然能够稳定供应。除此以外,最关键的是华为拥有强大的自研能力,使其自身的战略发展不会因为技术封锁而受制于人,而这也是最令美国人头痛的地方。
 
  从长期战略来看,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这一手对华为的确还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由于备件供应商的更换,会带来华为商品成本的波动,这会对华为成本消化的能力提出严峻考验。毕竟,在华为的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中,包括英特尔、高通和博通等美国供应商占据了其中的33家。另外,高技术备件供应受阻将对华为产品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华为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将一些行业内的最近技术转化为自身产品。但这种影响并非致命,而且如果处置得当,相反还会成为一种对自主技术创新的逆向鼓励。海思的“备胎转正”作用也正在于此。
 
  其实美国的这一纸禁令,对其自身也并非无害。根据Gartner今年初发布的报告,2018年华为半导体采购支出达211.31亿美元,同比猛增45%,超越戴尔、联想,已经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芯片买家,而这些半导体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如果再考虑到禁令落地还需要美国商务部的150天具体政策方案制定周期,这件事是否还会反转也未可知。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华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但无论如何,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说话才能硬气。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不自觉的联想到了“迎风伫立,傲雪怒放”的寒梅。的确,美国此举像极了冬天的寒流,那么此刻考验华为的则正是其御寒能力。如果华为能像寒梅一样挺过严冬,那么意义将不仅是一次商业反击战的胜利。华为会成为一种榜样,这种榜样将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自助创新的道路,而中华大地,未来也会出现更多的华为......